就在此时,秦孝公发出了广泛的求贤令,寻求能够帮助秦国变法强国的人才。说到秦国的当时状况,实际上与后来的辉煌相距甚远。
秦国,虽然最终统一了六国,建立了强大的帝国,秦始皇也成为了第一个称帝的皇帝,但在秦孝公上台时,秦国仍是一个贫弱的国家,甚至连六国中的一员都算不上,简直无足轻重。秦孝公是一位具有远见的君主,登基后致力于让秦国崛起,为此他毫不保留地发出了求贤令,真诚地邀请天下英才来投。
这种真诚感动了卫鞅,再加上魏国的公叔痤已经去世,卫鞅在魏国几乎没有了出头的机会,于是他决定启程,跋山涉水前往秦国。
当时,许多人也纷纷响应秦国的召唤,前来阐述各自的治国之策,但秦孝公却没有从中找到让自己心动的方案,心中不免有些失落。
卫鞅到达秦国后,并没有急于面见秦孝公,而是先行游历了秦国的大地,调查了百姓的生计,了解国家的困境与病根。经过半年多的深入考察,卫鞅才终于拿着自己的治国理念,亲自去见秦孝公。
初见秦孝公时,卫鞅并未直接提出自己的变法计划,而是先与秦孝公探讨帝道、王道等一系列治国之道,见秦孝公对这些兴趣不大,卫鞅又转而讨论霸道、强国之策。秦孝公听得心生不耐,内心有些冷漠,认为卫鞅不过是些空洞的言辞,甚至产生了些许轻视之情。
然而,他并未意识到,卫鞅的这些言辞其实是对秦孝公的一番试探。卫鞅想要知道,秦孝公是否具备英明的领导才能,是否值得自己效力。看到秦孝公对之前的讨论并不感兴趣,卫鞅终于直言自己的想法。
卫鞅学的是法家思想,主张通过严格的法律治理国家。他详细阐述了富国强兵的方案,秦孝公听后为之一振,二人心意相通,决定合作。于是,商鞅的变法大计便在此时开始了。
商鞅的改革,简直是一场史无前例的“刀刀见血”。他所做的第一件事,就是对那些有权有势的王公贵族进行了严厉打击。公元前359年,商鞅推出了《垦草令》,即通过扶持农业,限制贵族和官员的权力,全面重塑社会的价值观。
此外,商鞅还改革了户籍制度,并明确军法,设立奖励机制,让普通百姓也有机会通过军功改变命运。而且,他还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度,彻底打破了贵族与百姓之间的阶层壁垒。
不仅如此,商鞅连太子犯错都不手软。有一次,太子在自己的封地上杀害了几个人,商鞅得知后,虽然没有直接惩罚太子,却要求太子的老师代为惩戒。商鞅的做法虽然有利于平民百姓,却大大动摇了贵族的根基,为日后的反扑埋下了隐患。
第二次变法,商鞅开始整顿社会风气,他严格禁止父子、兄弟同寝一室,不允许盗窃、不允许乱丢垃圾等行为。犯者必受重罚。他坚信,只有彻底消除社会陋习,才能让秦国实现真正的强盛。
商鞅的严格执法几乎到了苛刻的地步,百姓们感受到了极大的压力。曾有一次,他一口气斩杀了八百多名犯错之人,刑场的河水都被染红。法家推崇的严刑峻法虽能立竿见影,但也让民心渐渐生疑。
这一切的矛盾,终于在秦孝公去世后爆发。秦孝公的去世让商鞅失去了最大的庇护,秦惠公登基后,开始对商鞅进行反击。那些被商鞅削权的贵族纷纷要求秦惠公将商鞅处死,秦惠公因此亲自进入大牢与商鞅商谈。
不久后,秦惠公宣布了商鞅的死刑,命令车裂。至此,商鞅这一伟大的改革者,结束了自己惨烈的一生。
商鞅之死,一方面是因为他触犯了贵族的利益,另一方面是因为他所推崇的法家思想过于冷酷无情,极端的法律手段终究让他失去了民心,最终落得如此下场。
然而,不论他如何身死名灭,商鞅的变法依然使秦国从一个贫弱的国家,迅速崛起,为后来的秦国强盛、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。他所编写的《商君书》也成为法家学派的代表作,为后世的法治思想留下了深远的影响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