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当前的位置: 首页 > 文化 > 桃江历史文化丛书 > 《民俗风情》卷

蓑衣斗笠

来源:???作者:龚立华 访问量: ???发布日期:2017-09-16???字体大小:

蓑衣斗笠始于何时何地,为何人所创?难以考证。据说最初的蓑衣是用草编织而成的,只有上面一截。后来人们发现棕片有更好的防水效果,且经久耐用,又薄又轻,于是改用棕片来编织蓑衣了,而且形成了上下两截的样式。

斗笠可以挡雨遮阳,晴天雨天都能使用。其样式有粑粑形、包子形、尖斗形;其用材主要是竹篾,编织成棱形孔眼的上下两层,中间夹着防水材料,有笋壳的、粽叶的、棕片的,还有皮纸的。将皮纸夹进去后,在上面涂上几层桐油,有的还要刷上光油。斗笠里面的中心位置,都安有一个用篾丝精编的圆形斗笠圈子,戴到头顶上起固定斗笠的作用。有一种在桃花江上游山区较为流行的尖斗笠,十分轻巧美观。它是用很细的篾丝精织而成的,笠尖装饰一个又小又薄的尖角形铜顶,顶下夹着一圈皮纸,约占整个斗笠面积的五分之二,涂上桐油和很厚的光油,泛着黄澄澄的光泽,油亮亮的。皮纸下面的剩余部分,斜着交叉铺夹两层细长的棕丝。这种斗笠一般用于晴天遮阳,因其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,现在挂在房子里作为装饰的,大都是这种尖斗笠。

蓑衣斗笠是两种古老的雨具,雨雪天一般同时使用,笠以护头,蓑以庇身,在历代诗词和绘画作品中时有所见。如《诗?小雅?无羊》中便有记载:“尔牧来思,何蓑何笠。”有一首流传很广的古歌谣这么唱道: 

“君乘车,我戴笠,他日相逢下车揖。君担簦,我跨马,他日相逢为君下。” 

斗笠在这里成为了一种身份的象征,歌颂了贫贱之交不相忘的可贵的朋友感情。

唐代诗人柳宗元在《江雪》诗中写道: 

“孤舟蓑笠翁,独钓寒江雪。” 

寥寥十个字,便将一片独特的江南雪景和钓者孤傲淡泊的神韵,展现得淋漓尽致。细雨横飞,泥泞满地,苏东坡脚踏两只木屐,头戴一顶斗笠,身体前倾,急急行走在乡间小路上……唐寅的一幅《坡仙笠屐图》,更是把苏东坡远谪海南时的窘境,在我们面前展露无遗。斗笠在这里又成为了作者表现人物内在心境的道具。

旧时在偏远的乡村,还曾有过这样的习俗:生育过的女子,丈夫死后如要招夫入赘,成婚当天,入赘者为避免与女子前夫的亡灵相遇,要等到天黑才能从后门进屋。进屋时,还要倒背蓑衣,头戴斗笠,遮面挡身,并口含山枣,不许发声,以免被女子前夫的亡灵发现认出,招来不测。只有这样,以后的日子才会过得安宁。 

“西塞山前白鹭飞,桃花流水鳜鱼肥。青箬笠,绿蓑衣,斜风细雨不须归。” 

烟花三月,地处江南的桃花江流域,进入了潇潇雨季,天地间腾起淡淡的紫雾,将远处绵绵不断的山峦、近处滔滔不绝的江水,迷漫成一抹浅浅的黛色;几笔翠竹勾出的房舍,清静得如老僧入定一般,只有偶尔从爬满牵牛花的篱边,会冷不丁地爆出几朵带雨的桃花,或一枝含泪的红杏。这时候的人们,都披着蓑衣、戴着斗笠,开始了阳春三月繁忙的劳作,有的在绿野里躬耕,有的在水田里插秧,有的在园子里栽菜,有的在地角边种豆……就连小孩子们也披蓑戴笠,在河边的青草滩上、翠柳林边放牧着三两条水牛,时而嘴边横上一支牧笛,让悠扬的笛声撒入苍茫的碧野之中;时而跑去河岸,看垂钓的老翁钓上来了几条肥腴的鳜鱼? 

“自庇一身青箬笠,相随到处绿蓑衣。” 

如果说烟雨江南的旖旎景色和妙曼春光,有一半是属于桃红柳绿的,那另一半无疑就要归于蓑衣斗笠了。(龚立华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