来源:???作者:熊春祥 汪正初 访问量: ???发布日期:2017-06-22???字体大小: 大 中 小
火塘是居家生火烤火的设施。严冬腊月,南方并不比北方暖和多少,在没有使用电火箱之前,城镇乡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火塘。桃江乡村的农家火塘比别的地方更讲究。
在一间用做火堂的屋子里,取靠近柴灶和堆放柴薪的柴头角的适当位置,挖一个一尺深浅、四四方方的土坑,四边用青石板或砖块衬砌齐整,坑里填放三分之二左右的柴草灰,这土炕就叫做“火塘”。在火塘四周摆上木凳、竹椅,在靠近柴头角的地方摆放一个“坐桶”,坐桶边插一根长长的铜嘴烟壶杆,那是专门给家中的老人们置的“太师椅”,晚辈是不可以随便去坐的。
火塘顶部的楼栿上悬着一个加盖的大木箱,木箱底部成网格状,这是用来熏制腊肉的肉斗。肉斗的正中央与火塘中心垂直吊着一根梭筒钩,钩上吊挂着有铁系的炉锅、菜锅等炊具,供煮饭、炒菜、烧茶水用。20世纪70年代以前,桃江城乡几乎家家户户用梭筒钩烧水做饭,梭筒钩是那时候桃江人居的一大特色。如果是勤快里手的作田种土人家,还会在火塘四壁挖上若干个小洞穴,用来存贮来年做种的生姜、雪薯、百合等,这些留作来年种植的菜蔬娘种,不耐寒,放到别处就会冻烂,不中用了。
有低龄幼儿的家庭,还会在火塘罩上一个形如栅栏的火塘枷,以防小孩掉入火坑烧伤。火塘的柴草灰里插着一两把铁火钳,柴头角里立着一根竹制的吹火筒。吹火筒用来把快要熄灭的火吹燃,铁钳用来夹添柴薪,掏空火塘中央的地灰,让塘火燃得更旺。
夏天天热,人们不用火塘取暖,也不熏腊肉,煮饭做菜用灶,火塘用不着,这时主人就会用一块厚厚的木板把火塘盖得严严实实,以防鸡鸭等家禽进屋扒灰弄脏地方。
每年寒露一过,天气转凉,主人就会把盖火塘的木板揭开,移放别处,在火塘里堆一些解木灰和柴草,让其慢慢燃烧半天,叫做暖塘,其实是对久未启用的火塘来一次杀菌消毒。然后把干“丁块”和树蔸公搬来码满柴角。一家人围坐在火塘边烤火,各自干着自己该干的事情。
老爷爷坐在舒适的坐桶里,把长烟杆伸进火塘,“吧嗒吧嗒”吸着旱烟。没有外客的时候,或闭目养神,回忆陈年往事;或拿早年的老规矩指点晚辈的不是。男主人在火塘边摆弄手中的篾片,编制花篮、篱篢、箢箕等来年要用的生产、生活用具。女主人侧身坐在火塘边,旁边安放一辆纺车和一只麻桶,一边绩麻纺纱,把对全家人的关爱绩进这一纱一线之中;一边用铁火钳拨弄未燃尽的柴薪,时不时往火塘里添进几块干柴;瞄一瞄梭筒钩上吊着的炉锅,看里面烧的水是不是开了,并根据水热的程度调控梭筒钩与火的距离。因为天气寒冷,热水是必须时时准备的。
在农村,乡亲们、上下邻舍爱串门耍夜人家。
一说到耍夜人家,人们不免要把它与沾花惹草、风流韵事扯到一起,其实那时耍夜人家更普遍的内容是,冬天农闲时节,人们吃完夜饭,上下邻舍互相间走动走动、拉拉家常。客人来了,主人用开水泡一碗芝麻豆子热茶是最起码的待客之举。喝完一碗不够,可以随时添加。冬天,家里来的人多,原本摆放在火塘边的凳子不够坐,可再搬来几条加放到火塘边。“火塘一枚棕,越扯会越松。”人数增多,只要把凳子往后挪一挪,圈子就会增大,大家可以不拥不挤继续围着火塘烤火了。如果来人特别多,火塘实在坐不下,可以端出收藏在旮旯里的炭盆,提出大小烘笼子,用火铲撮满红通通的火子,堆置到火塘旁边的空处,搬拢凳子请客人烤火。
那时乡村文娱活动少,没有电影、电视看,人戏也不多,能讲传书爱讲传书的老人家里,火塘最为热闹。什么《薛仁贵征东》、《薛丁山征西》、《薛刚反唐》、《罗通扫北》、《洪兰桂打酒》、《孟丽君脱靴》,听得那些晚辈后生家张大嘴巴梭起耳兜,入了神。
干柴子添了一抱又一抱,开水烧了一锅又一锅,老人的传书讲完一回又续一回,人们还是不肯离去。热情的老人向儿子使个眼色,儿子立即心领神会,搭梯子上楼从肉斗里取出一块四五斤重的腊肉,主妇协作,麻利地洗净切块,从梭筒钩上取下开水炉锅煨在火塘的一角,把另一只专门煮肉的炉锅挂到梭筒钩上,添柴做起饭菜来。儿子就着星光亮从菜园里扯来一大把蒜苗子和几个大实心萝卜,萝卜切块大煮。只两壶烟久,一吊锅子蒜苗炒腊肉做好了,一大锅肉汤熬煮萝卜做好了,一大炉锅米饭煮熟香喷喷了。儿子又从房里舀出满满一桶家酿的喷香的谷酒,老人把话一顿:饭后且听分解!大家于是围着火塘,喝着米酒,嚼着萝卜、腊肉,议论着传书里的情节,好一派邻里温馨亲切和谐的气氛。吃完饭,老人又搬起长烟杆“吧嗒吧嗒”吸几口旱烟,然后把传书续下去。直到夜阑人静了,人们才恋恋不舍地散去。
客人们全离去了,儿子和媳妇把火塘前后左右打扫一番,特别要紧的是把放柴的柴头角里清扫得熨熨贴贴,然后把火塘里带火的灰扒开,把没烧完的柴头用火灰捂起来,用火灰捂起来的柴头叫“趸火脑”,又叫“捂火杵”。捂火,一方面是留点热气继续熏烤肉斗里的腊肉,另一方面也为了第二天起床生火。早年农家没有洋火(火柴),更没有打火机,生火全靠先一天晚上用杂木柴头在火塘里捂火。第二天早晨起床,把捂着火的灰扒开,用铁钳夹起红火子,拿一把干枯的茅叶子靠近火子,嘴巴一吹,茅叶子立马着火窜起火苗,把火苗放进火塘,添上干柴,火便生好了。如果先天晚上捂的火全灭了,第二天早晨就要用烧纸卷成筒,到别人家引火。经常到别人家去引火,尤其是大年初一去引火,信禁忌的老人家是不高兴的,会说你“大马金刀,冇得内堂”。
早年的老规矩,从先一年寒露开始,到第二年春分为止,火塘里的火是不熄灭的。在这段时间里,人们忘记了“面朝黄土背朝天”的辛劳,尽情享受着火塘的温馨,品尝着生活的甘甜。难怪老一辈人常情不自禁发出“红薯包谷蔸公火,除哒神仙就是我”的快乐感叹!(熊春祥,汪正初)